指挥家夏小汤面带笑容,最后一个动作干净利落,《拉德斯基进行曲》戛然而止,今年的莲花山草地音乐节在昨晚由中国爱乐乐团圆满收官。虽然演奏地点因疫情而放在了北京,但舞台上“第七届莲花山草地音乐节”的横幅依然醒目。且这场音乐会分量饱满,指挥还带领乐队慷慨加演四曲,总用时约分钟,分秒未歇。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自年创办以来,进入第八年,这次是第七届(去年因疫情停了一次)。作为深圳又一个文化品牌,今年的草地音乐节为历来规模最大的一届,从11月10日起,一连五天,七场音乐会,是一次丰盛的Festival。可惜因国内疫情趋紧,在万事俱备、临近开幕之时,为保证市民健康无虞而取消现场观摩,改为网络直播。
虽不能让人们亲近草坪、现场品味美乐,但观众规模却因线上直播而得以大大拓展。据主办方披露,第一天的开幕音乐会演出一小时,就吸引万人次在线观赏,远超莲花山草坪现场原定个坐席,所谓“福兮祸之所伏”。而观众人数众多且免费吸引底层民众入场、打破阶层分野,正是草地音乐节的独特魅力之一。这种文化契合了深圳作为人口稠密的移民城市的城市气质。
欧洲早期的古典音乐,特别是巴洛克时期的音乐,都是小众文化。直到贝多芬时代,音乐才开始走出教堂、宫廷和贵族家庭,举办可由公众购票入场的公开音乐会。但随后的近两百年里,古典音乐会的观众仍主要局限于上流社会,是诞生于19世纪、勃兴于20世纪的户外音乐节促使古典音乐实现了大众化和世俗化。这种主要在空旷草坪上举行的公益大众化音乐会,对城市中不同民族、种族、年龄、经济和社会阶层等人群的融合团结、消除隔阂等,居功至伟。
以美国这样的新兴国家为例,无论20世纪早期的芝加哥音乐节、中期的罗德岛新港音乐节还是后期的旧金山金门公园音乐节,都是这类民族融合的典范。记得在一本外文原版书中读到过芝加哥音乐节的一个细节。芝加哥是美国北方最大城市,工业化程度高,工厂林立,人口密集。该市由当地媒体发起于年举办第一个音乐节,就吸引15万人次观看。当地黑人很多,有一年主办者邀请一个人的黑人合唱团演唱。不料演唱刚结束,竟有多各年龄层的白人男女自发组成合唱团上场加入黑人合唱团,与黑人一起高唱《哈利路亚》,场面十分感人。
莲花山草地音乐节表演的都是古典音乐,但在曲目安排上也遵循了这类音乐节的文化逻辑,体现了大众文化的草根性。以本届为例,前后七场的曲目都是雅俗共赏,为民众喜闻乐见,而并未出现整部交响曲的“大块头”或艰深作品。以我昨晚观看直播的中国爱乐乐团为例,10个曲目,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中外名曲,包括《红旗颂》《海霞》组曲、《红色娘子军》选曲等中国作品和《电闪雷鸣波尔卡》《轻骑兵》序曲、柴可夫斯基的《波罗乃兹舞曲》等外国作品,且代表了多种音乐类型(维也纳新年音乐会那类样式,虽然通俗,但也不免过于单一)。
14日晚的音乐会还不忘推陈出新,最后一曲《我们曾经唱过》由著名作曲家邹野编配,将《洗衣歌》《在希望的田野上》《军港之夜》《春天的故事》等近10首优美老歌“串烧”联奏,中间的起承转合和交接过渡,增加了很多新的音乐元素,彰显二次创作的成功。而作为中国爱乐乐团常任指挥和中央音乐学院作曲指挥系最年轻教授的夏小汤,对作品拿捏得当,带领乐队营造出轻松活泼且又情绪饱满的音乐氛围,不愧国内指挥界的活跃“少帅”。
当然,草地音乐节的“在场”感受仍然难以替代。希望下一届音乐节能够远离疫情困扰,大家回到风景如画的深圳莲花山公园,在鲜草的芬芳中,一起品味古典美乐。
-END-
信息来源:作者辜晓进(资深乐评人,深圳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编辑整理:莫香军
责任主编:刘宇斌
转载请注明以上内容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福田在行动
往期精彩回顾请戳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