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洗衣 >> 洗衣优势 >> 正文 >> 正文

坪头坑,大龙出岫千林秀

来源:洗衣 时间:2022/5/17
黑芝麻能治白癫风吗 http://m.39.net/pf/a_8068377.html

/

坪头坑

图文:严梅兰

坪头坑,长6千余米。发源于歌山镇与佐村镇交界的大同山背,当地人称坪头山背,今称大龙山背。上游分两支脉:一脉以佐村镇大马村为源头,另一脉以歌山镇王塔头村为源头,两条支脉至象山村西会合后,于楼村头村之西入东阳江。

(一)

大龙山背为黄筋泥土台地结构,地势较高而山头平坦,地跨佐村镇的黄庄、前塘、大马和歌山镇的坪头、王塔头等村。

黄庄,因住地有形似大钟的黄土山背,称黄钟,后谐音黄庄。前塘,原名金盘庄,祖先金姓于南宋时迁此,因住地有形似大盘的黄土山背,就称金盘庄。后来赵姓迁此,在村前开挖了两口大塘,村名改称前塘。

大马,原名桃(逃)岩头,因吕姓始祖迁居此地的岩头山背而得名,村旁有一小坑叫桃坑,连接着山凹几口渗水塘。当地百姓认为大同山背为东阳龙脉所在,就将大同山背改称大龙山背。大马村吕红其大叔告诉笔者,旧时常有官员经过此地歇息,将大马拴在大树旁的岩石上,久而久之,村名因下马桩而改名下大马,后避洪水,搬往高地后又称上大马。

年,大龙山背充分利用山景、水景、石景、竹林、古树等,建成了大龙山影视拍摄基地。黄庄村口有东阳市最大古树群,东面山坡建成了20多亩杜鹃花海;前塘村东有林荫古道,村中的墙绘“高山流水”“诗和远方”格调清新......大龙山背成为数十部电影、电视连续剧的取景拍摄地。

(二)

坪头坑因坪头村而得名,源头是大马村之东的桃坑,桃坑水流经前塘村,与前塘下泄之水合汇于坪头村西的和尚岩。

和尚岩高三十余丈,岩下有石洞,冬暖夏凉,岩石右边滴水四时不绝,旧时曾建庙,叫净岩院。明万历年间,岩上刻有僧人碑记。当年的净岩院,老衲金相,晨钟暮鼓,云带雨花栖绝壁,鹤翻金粉落长松。如今的和尚岩虽被蔓藤遮挡,但依然可见飞泉潺湲。

坪头村地处两山夹一坑的山凹处。东为映山,西为横山,一条小涧从和尚岩滥觞而下。传说有一年,山洪暴发,山背岭脚平地被冲成一个大深潭,村建在潭边,以潭名平潭,后讹称坪头。

坪头村以傅姓为主,村民说“先有柴坞,后有坪头。”傅姓先迁柴坞后迁坪头村。柴坞村,原名曹坞,先有曹姓人沿坪头坑坞建宅,而称曹坞。南宋末年,傅淲(-)从磐安东坑口(东川)迁曹坞,傅淲十三世孙傅文江(-)再迁坪头村。后又有陈姓、徐姓迁居迁曹坞。因坑边多柴山,多姓杂居,曹与柴方言相谐,曹坞改称柴坞。

暮春时节,笔者寻访至坪头村,远在村口,鸡犬相闻,不见人影。经过弯来曲去高高低低的村道,坪头村支委吴国兰阿婆出现在我们面前,她热情地介绍:“村庄常年留守的只有十多位老人,田地大都荒芜了。当年我从平原嫁到这坪头村还是不错的,既有田地又有柴山。在旧时代,做饭烧水取暖都靠柴火,平原没有柴山的人家,都想把女儿嫁到靠山的农家来。”

幸福的吴阿婆带我们找到坪头坑旁的两处风景:古井和龙头岩。古井原是平潭前的一个渗水坑,曾是全村的饮用水源,现改造成双眼井加以保护。龙头岩即平头坑中的两块乌黑大岩石,因形似龙头,村里人称龙头阀。阀石锁住了清澈流水,形成一个深潭,是全村人洗菜洗衣最佳处。

热情的吴阿婆陪同我们到了山顶上的王塔头村。

(三)

王塔头因先有王姓聚居于此而得名,后楼姓迁入。村居建于大龙山背平坦的山头上,村中有一个长宽米左右的天公塘(即靠天上的雨水积聚而成的塘),村北有古树群,枫树、樟树、苦槠树交错。

古树群不远处有块清泉岩,高三十丈,宽七八尺,曾有道士倚岩建室居住,俗呼道士岩。室内有一个小洞,与山南的和尚岩相通,听说野猫可以穿行其间而叫野猫洞。突出的岩石上挂着水帘,又称水帘洞。曾有古诗赞《道士岩》:“千山顶上凿崆峒,正对天边夏禹峰。半圆的岩洞里,石头滑屣苔封径,帘明丛瀑挂斜春。”王塔头村金玉光阿婆向笔者指点:“这里原有楼姓人家居住,在此养育了四个儿子,锅灶间、起居室、猪栏的旧痕依稀可见。”看着几处碎石残砖,很难想象曾经有一大家子在此生活。

洞前有黄绿相间的毛竹林和生机勃勃的箬竹叶,还有一棵高大的紫藤挂在绝壁,开着紫色小花的花枝在风中轻轻飘动,是否在思念楼姓主人的曾经?呼唤着楼家子孙的回归?

水帘洞顶有条山道,平坦笔直。山道旁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垒起的石田坎,几百米长的块石整齐地码放着,但如此费力垒成的“石长城”围成的粮田却长着齐人高的野生植物。

“石长城”的尽头有杨梅坪水库,是坪头坑的另一源头。水库建成开庆祝大会当日正好是“三八妇女节”,水库又称“三八”水库。水库四周的山林多年前被村民承包,黄土地上的茶山种上了红枫和茶花等经济林,一大片原生态的竹林尚在,满眼的春笋破土而出,披着淡绿的嫩衣,展示着春的味道。

山风习习,白云袅袅,翠竹青青、泉水叮咚。“三八”水库之水与周边山间岩石渗水在王塔头村西北汇集成小溪流,向前岩村而去。

(四)

前岩村,原称洪下坑(红岩坑),村居所在为黄土山背之下的坑边。又称时岩,“时”,东阳方言与“树”同。溪边岩石堆曾有几株数百年的香樟树,因做路被砍了,后来村人又种回了几株风口树。时岩,即“树岩”。

前岩村以何姓为主,明嘉靖三十四年(),何允昌自新昌县青山头迁居洪下坑,见村口坑边有块岩石,形似蟾蜍,而“蟾”有蟾宫折桂,科举及第的美好寓意,于是改村名为“蟾岩”。方言“蟾”与“前”谐音,现称前岩。

前岩村何红才大爷说:上世纪五十年代,前岩村民先后修建了将军塘水库、洋田口水库、竹园水库,大田口坞水库和士角塘水库,保证了农田灌溉用水。六十年代,村里繁华一时的茶叶业和磨菇房在老人们脑海里已成记忆碎片,而作为村地理标志的猪槽陂——前岩坑水里的“蟾岩”大半亦被水泥掩盖。

前岩坑水往南至双秀桥,与象山村南的坪头坑水合汇。

象山村因村北有座山形似大象而得名。从村口老樟树下看大象山,又形似狮子山。村民金品高告诉笔者:流过狮子山脚下的坪头坑一段叫岩龙坑,那里别有洞天,是他儿时和小伙伴们玩得最开心的地方。山洞有五间堂屋大,大大小小的水坑一字排开,有如锅碗瓢盆的,有似猪槽的。岩龙坑附近建了个龙王庙,有龙王在吐水。

岩龙坑水在象山村西拐一大弯向北流至林头村。

(五)

林头,古称菱塘,以何姓为主。元至正丁酉年(),何公瑾定居菱塘,因宅旁有菱角塘,遂取村名菱塘,又因建宅第于槐树林之头,俗称林头。另有一故事,说村名由“淋头”而改林头。

话说南宋时吴宁紫金里(卢宅树德堂之北)是宰相何梦然的府第,人称何府。

元至正十七年(),括苍山寇侵入东阳,何府被毁坏,何家请风水先生占卜,认为何姓子孙要再度繁荣,必须向东南找个有塘有水又下雨的地方落脚。于是何家主人带着家眷沿东阳江一直走到菱塘村,在大雨淋湿了头的地方建房而居,村名就改为“淋头”,后简写成“林头”。

坪头坑在林头村东南与横锦水库下来的北干渠水上下穿流相交。北干渠下的坪头坑流过林头的东僊桥后进入楼村头村。

相传,楼村头之地原是一个大深潭,宋末元初(),楼大宣自三单青石渡黄信坑迁居于深潭之西的长林寺。长林寺因迎水而建,不久被洪水冲毁,楼氏东移至楼宅坞生息。后来发现大深潭处才是稳水之地,易于泥沙沉积。历经多年,深潭渐渐淤积成平地,于是楼氏迁入原深潭之地,称楼村潭。因方言“潭”与“头”谐音,楼村潭遂称楼村头。

楼村头村建有古树公园,年6月公布为古树群保护单位。主要有樟树、苦槠树、朴树,最老的古树有多年历史。古树公园大门两旁的一副对联颇有气势:“林园胜概古木参天听楼外莺歌唱澈清凉世界;泉水长流崇山耸翠看村头燕舞飞遍和暖人间。”

百年古树暮春醉,半隐古村韵味浓。坪头坑水自大龙山背出岫,一路奔腾,一路林木盎然。山水养万物之生,人们啊,请爱一泓清水,护一脉青山。

山水行吟

礼仪习俗

姓氏源流

村落故事

古迹遗风

东岘文化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