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日本家电企业会衰退呢欧美厂商的市场份额在增加。日本衰退的原因只要看看各国厂商的主力产品就能明白。
国民的生产效率并没有下降。
日本国民人均GDP的排名。
这个“人均GDP”也被称为“劳动生产率”。即国民人均生产效率的数值。
日本在年的人均GDP是第5位。但是从90年代末开始急剧下降,之后的20多年持续下降。
到年下降到了第30位。
由于人均GDP的国际排名下降,很多人说“日本人的生产效率下降了”。很多经济评论家也说:“应该更加努力提高生产效率。”
但是,日本的劳动生产率(人均GDP)下降,并不是因为每个国民的生产率下降。因为日本的经济结构在90年代以后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这种经济结构的变化,也是导致日本经济扭曲、民生困苦的主要原因。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经济结构变化是什么呢
低于韩国的制造业劳动生产率
日本的人均GDP在世界排名中急剧下降的主要原因显而易见。
因为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
比较了年和年制造业劳动生产率排名靠前的国家。
在年这个阶段,日本号称世界第一。从高速增长期到泡沫经济时期,日本的制造业在世界上都是出类拔萃的,制造业引领了日本经济的发展。
但到年,排名将下降到第18位。而且比大多数日本人认为比日本落后的韩国还要低。
制造业劳动生产率的下降直接导致了人均GDP的下降。
那么,为什么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呢
日本人的能力下降了吗
绝非如此。
日本人的能力在世界上也是很高的。世界上有很多工业产品是日本人最先开发的,或者只有日本才能制造。
日本制造业衰退的最大原因是生产设备等从日本转移到海外,国内变成了空空如也的状态。
想与各种各样的国际数据一起阐明其原委。
日本电器制造商衰退的原因
为什么日本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下降了呢最容易理解的是电机制造商的趋势。
家电曾经是日本的主力产业,日本企业占据着世界大部分市场份额。但是现在,世界家电市场份额几乎都被中国和韩国所取代。
电器制造商是这几十年日本经济低迷的象征。
在“日之丸”电器制造商的衰退过程中,包含了日本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为什么会陷入低迷的原因。
年和年世界电器制造商的销售排名。
年,日本的电器制造商占据了世界家电市场份额的前两位,而且前10强中有5家企业。
这一时期,韩国的三星电子和中国的海尔也开始崛起。
尽管如此,日本的电器制造商在世界上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但是,到了21世纪后半期,被韩国和中国的制造商超过了。日本的电器企业在价格竞争中输给了韩国和中国的企业,市场份额很快被他们夺走。
急剧的衰落
年的前10名中,只有松下一家。而且,年进入家电销售额前10位的5家企业中,3家企业已更换了经营主体。
三洋电机被松下收购,索尼、东芝将家电部门的一部分分拆或出售。
夏普在年的排名中位居第13位,年被台湾鸿海集团收购的消息震惊了整个日本。同年,负责东芝白色家电的“东芝lifestyle”被中国企业“美的集团”收购。而且收购金额只有亿日元左右。
曾经席卷全球的“日之丸”电器制造商,大部分已经被并入其他国家的企业旗下。
急剧的衰落。
日本家电为何被中国、韩国吃掉
两个排行榜,就能发现“日之丸”电器制造商衰退的原因。
从年的排名来看,一个令人意外的事实浮出水面。欧美的制造商与日本的制造商不同,他们非常努力。
在家电领
域,日本的制造商都陷入了苦战,主要原因是中国和韩国的崛起。因此,放眼整个世界家电市场,很多人都会有被中国、韩国厂商席卷的印象。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欧美制造商在年的前10名中只有3家,到年有4家。与20世纪90年代被日本主流汽车席卷的时代相比,市场占有率反而有所提高。
年进入前10名的美国惠而浦和瑞典伊莱克斯,年都进入前10名。虽然荷兰飞利浦未能入选,但德国BSH、法国SEB集团都有上榜。
这与原本多达5家的日本制造商只剩下松下一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也就是说,这20年的世界家电市场占有率,不是“中国和韩国的第一制造商崛起了”,而是“日本的制造商衰落了”。
那么,为什么欧美的电器制造商能够生存下来,而日本的电器制造商却在衰退呢?
日本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就隐藏在这里。
看主力商品就知道衰退的主要原因
只要看看各厂商的主打产品就能明白其中的原因。
欧美的电器制造商与中国和韩国的制造商几乎没有竞争。
美国的惠而浦的主要商品是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但是,惠而浦经营的商品几乎都是美国式的大型产品,也有很多是商用产品。
与中国电器制造商生产的白色家电在领域上略有不同。
另外,瑞典的伊莱克斯虽然主要商品是白色家电,但更多的是洗碗机、厨具等厨房周边产品。
并且,设计性出色,不只是作为家电,作为“家具”具有高级感的商品齐全是其特征。
德国的BSH、荷兰的飞利浦、法国的SEB集团等企业的主要产品也与亚洲企业有所不同。
但是,日本电器企业的主力商品和中国、韩国电器企业的主力商品重叠。冰箱、洗衣机等白色家电的尺寸都差不多,其他家电也有很多相同的商品。
日本的电器制造商轻易地把工厂转移到了海外
而且以前不仅领域相似,就连商品本身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在中国和韩国的电器制造商中,有很多明显是仿造日本的产品。不仅是构造,就连设计也如出一辙。
其实,这也是理所当然的结果。
因为日本企业很早就在中国和韩国建立工厂,提供技术。
日本电器企业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迅速进军海外,在东南亚建立工厂。
年签订《广场协议》后,这种势头进一步加快。
《广场协议》是美国、日本、西德、法国、英国的财政大臣和中央银行总裁在会议上决定的协议内容。
因此,五国决定“为稳定汇率而相互合作”,日本不得不容忍“日元升值”。因为当时日本的贸易顺差不断增加(特别是对美顺差),日元的汇率低于实际汇率,这被视为问题。
日元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的价格竞争力受损。
日本电器制造商对此深感忧虑,于是一口气加快了进军海外的步伐。将工厂转移到人工费低廉的亚洲国家,以降低产品的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8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