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中国青年网记者马富春见习记者王豪
为了动员下马关镇三山井村的张翻荣重回扶贫车间,宁夏同心县西部计划志愿者杨睿费尽了口舌。她堵在张家门口,一遍遍强调经济独立的好处,可曾在扶贫车间工作过3个月的张翻荣却丝毫不为所动。
原来,早在年车间刚建成时,张翻荣就被志愿者的劝说所打动,挥别了内心深处“女人就应该在家洗衣做饭看孩子”的老旧观念。可一上班,这名32岁的农村妇女发现,当工人远没有想象中容易。
“早上伺候完一家老小的吃喝,上班就迟到了,等下午忙完回家,又错过了饭点。”看着儿子饿坏了的眼神,张翻荣当即决定,发了工资就辞职。如何劝说像张翻荣一样的农村青年再次就业,同心县的团组织主动作为,团干部纷纷奔赴基层一线。
扶贫车间展作为
同心县是宁夏中部干旱带核心区的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自然环境恶劣,经济基础薄弱。在全县名建档立卡户中,农村青年占比超过十分之一,多数没有收入导致长期贫困。
年以来,为了增加贫困群众的收入,同心县委、政府围绕脱贫攻坚,在全县规划建设14个贫困村扶贫车间,着手推动当地贫困户就地就业,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聚焦党政中心工作,共青团同心县委在第一时间开展以“共青团投身攻坚战贫困户蜕变‘金蓝领’”为主题的扶贫车间青年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和50名农村优秀青年志愿者参与14个扶贫车间的建设。
“协助企业入户宣传、制作宣传单、帮助车间报名……”扶贫车间开工前夕,志愿者先后动员余名困难群众走出家门。可是没多久,工人就因为各种原因纷纷离职。
三山井村扶贫车间负责人朱彦荣坦言,大多村民不能适应农民向产业工人的转变,服装厂产量一直跟不上。为了减少人员流失,车间还特意制定了“硬规定”,规定工人干满3个月,才能领取工资。然而,这一做法的效果并不明显,工人说走就走,而且会因工资问题与车间产生矛盾。
如何打开症结?在团同心县委的组织下,杨睿和其他志愿者在下马关镇、河西镇、王团镇等乡镇移民村进行了一次走访调研。
针对村民普遍反映的问题,志愿者与村干部、企业主展开“三方对话”,最后决定将以前的保底收入改为按件计费,并借助“技能比拼”“新春联谊会”“趣味运动会”等活动,帮助车间工人掌握岗位技能。除此之外,还主动开展“小方桌”“七彩假期”等公益项目,解决儿童“看护难”的问题。
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得到了车间入驻企业和广大工人的一致认可,张翻荣也主动回到了工厂。如今,通过计件工作,她每月收入能达到元,真正做到了“赚钱顾家两不误”
在志愿者的帮助下,一些缺乏亲情关爱的留守儿童也重拾欢笑。家住西沟村的张晓伟是一名14岁的初二学生,父亲残疾,本人一只眼睛患有疾病,长期自卑,很难融入集体。
张晓伟的表现引起了志愿者杨治梅的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9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