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洗衣 >> 洗衣前景 >> 正文 >> 正文

交不出去的接力棒

来源:洗衣 时间:2023/5/31
武汉权威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jbk.familydoctor.com.cn/bjbdfyy_zx/55871/

水清山绿,安全饮水入户,甘德县下贡麻乡牧民幸福地笑了。

曾经的采沙地,如今绿草茵茵。

科学规范做好垃圾处理。

甘德县生态环境局工作人员入户宣传环保知识。

甘德县在牧区污水处理、厕所革命、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极大地改善了牧区人居环境。

甘德县下贡麻乡折合血村河道管护员开展河道垃圾清理活动。

24小时值守、全角度监控做好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工作。

水清山绿生活美

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地处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境内河流众多,水资源丰富。为保障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生活品质,近年来,甘德县坚持统筹规划、制定黄河流域重大规划,完善流域管理体系,加强流域内水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联合防治、联合执法等,杜绝了河道采挖现象,汛期灾害逐年减少,河面干净了,水质变好了,鱼类、鸟类变多了,牧民生活充满幸福感。图片均由本报记者黄灵燕摄

卓拉毛往洗衣机里扔了几件孩子的脏衣服,右手轻轻一拧,白色的机器便开始有节奏地转动起来。伴随着一阵哗哗的水声,她转过身把刚刚洗好的那几件搭在长长的铁丝上。

“歇一会儿吧!”婆婆羊拉从屋里走出来、大声招呼道。中午的日头正好,她的脸上,黑红中泛着一层光。

“没事,赶紧洗完。”

“不着急,这水啊,管够!”羊拉指了指几米外的井房,笑着打趣道。

洗衣机还在唰唰地转着,卓拉毛晾完最后一件,跟着羊拉进了屋。

“算一算,我在这儿已经生活了30多年了。”羊拉坐在炉子旁边的凳子上,看着在一旁玩耍的几个孙子,有些感慨。

卓拉毛是年嫁到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下贡麻乡俄尔金村二社的,到今年,也有五个年头了。

“没想到老了老了,还赶上了这好日子。”羊拉看着儿媳妇,眼睛里有激动,也有欢喜。

卓拉毛点点头,没有说话。

“当年我从折合血村嫁到这里时哪有水啊!多亏了山下的那条特兰河,让我们在这草原上扎下了根。这冬窝子一扎,就过了这么多年……”羊拉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说给卓拉毛听。

羊拉的家就在离特兰河不远的山坡上。这个季节,山清水秀,草原美得像一幅画。

“你公公去世得早,留下我跟8个孩子,那些年这家里家外全靠我一个人。背水是个体力活,我虽然身体不好,可一天至少也得去一趟。每天天一亮,就得出门。到了下午啊,这河水就变浑了。路虽不远,但我慢慢去、慢慢回,路上再歇一歇,也得1个小时。冬天就麻烦了,河里结了冰,我只能砸些冰块背回来,放到炉子上化开……”

卓拉毛的目光溜出门外,望着远方那条若隐若现的小河,心底泛起一丝难过。

其实,羊拉不怕吃苦,就怕吃不上水。

有一年,羊拉背水时不小心滑倒摔伤了右腿,几天动弹不得。十来岁的大女儿赞扎和二女儿措琼学着母亲的样子,拿着家里的小桶接满水,再一起晃晃悠悠地抬回来。

“不光是我们生活不方便,家里那几头牛吃水都是件麻烦事。牧民家里,谁不是靠着牛羊生活。”羊拉说着,伸手揉了揉右腿。当年落下的病根,到现在走路都不太方便。四肢纤细的她手掌粗大,手指关节格外突出。

眼看孩子们渐渐长大,背水的事情就不用羊拉操心了。可等到顶事的孩子一个个成了家,交出去的这根“接力棒”又回到了她的手里。但这次,羊拉没愁几天,草原上就发生了一件大事。政府实施的人畜饮水安全工程,一下子解决了当地的通水问题。虽然是几户邻近的牧民共同使用一口水井,但相比过去到河里背水的日子着实方便了许多。就拿羊拉家来说,和4户邻居共用的那口井离她家不过一二百米。

“一开始看那摇把还不会用呢,试了好几回才打上来一桶水。”虽然相隔多年,可那清冽的井水让羊拉印象深刻。等到卓拉毛嫁了过来,这打水的接力棒就交到了她的手里。

“是啊,从井里打水可是个技术活。有时刚把水桶摇上来,手一松,轱辘哗哗哗地往回转,又得摇上半天。”比起干了半辈子活的羊拉,年轻的卓拉毛手上总是差些力道,一开始打水没少折腾。但最麻烦的还是邻居家那条大狼狗,经常在那附近徘徊,打水的路上她总是胆战心惊。有几回被突然窜出来的狼狗吓得扔下水桶仓皇而逃,回家一看,鞋子和藏袍早已被水打湿。

用水方便后,羊拉的儿子给家里添置了一台半自动洗衣机。这东西可让她开心了好些日子。以前去河边洗衣服,河水冰凉刺骨,不一会儿双手就冻得发麻。为了省事儿,这衣服都是穿了又穿。

两年前,县上又来人了,说是要实施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让牧民家家户户都通上水。虽然不太理解这名头,但看着在家门口忙活的几个工人,羊拉心想这以后打水真就方便多了。等到机井打好后,大家伙儿熟悉的摇把不见了,换成了水龙头。一拧开,清澈的水哗啦啦地往外淌,喜出望外的羊拉半天才回过神来。那水仿佛不是流到了地上,而是流进了她的心田。

“你还记得通水那天吗?”

“怎么不记得,您烧了壶水,喝了满满一大碗!”

说到这儿,婆媳二人都笑出了声。没想到的事情还在后头呢。去年,工人们又来了,几天后,家门口就盖起了一间井房。

“那您这接力棒是传不下去了!”卓拉毛说得没错,原本,在为水愁了几十年的羊拉眼中,背水、打水早就成了家里的一件大事。如今羊拉已经年过花甲,就盼着儿女们能把这事儿操心好。

“是啊,再也不用惦记了。”

屋外的洗衣机停了下来,卓拉毛起身走了出去。

传不下去喽,传不下去喽!羊拉笑着念叨着,跟了出去。眼角里,皱纹里,满是幸福和满足。

幸福感从哪里来?

咸文静

这是一次让人觉得幸福的采访。在那一整个下午的时间里,这种感觉由浅到深,缓缓弥漫在那间不到10平方米的小屋子里。这种幸福感的来源,不仅是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羊拉——一个在牧区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女人,还有带我们采访的果洛藏族自治州甘德县生态环境局副局长德吉卓玛。

39岁的德吉卓玛是海东市乐都区人,年学校毕业后,她远离家乡,来到了果洛州。在这个平均海拔米的地方,一干就是十几年。从国土资源和环境保护水利局到下贡麻乡,再到如今的生态环境局,她的工作总是跟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在了解我们的采访意图后,自称半个果洛人的德吉卓玛很自然地提出了自己的想法:要不就写写水吧。受这个思路的启发,我们决定听一听,黄河流经的甘德县这些年牧民和水之间发生的故事。

就这样,在那个中午我们出发了。出了县城,车子一路向南,朝着下贡麻乡的方向前进。到了挖虫草的季节,不少牧民都已进山,路过的很多房子都空着。再往前走走看吧,就在我们心中有些失落的时候,山坡上一户人家出现在了我们视线里。走近一看,家里的女主人们正忙着洗衣服。

说明来意后,话题自然而然地展开了。与其说是接受采访,不如说是听羊拉一家人追忆往事。随着主人公朴实而动情的讲述,一幅幅画面就像看电影似的从我们眼前闪过。很快,媳妇卓拉毛也加入了这场对话,婆媳二人共同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场景。羊拉摔伤了腿,我们替她担心;卓拉毛站在井边学着打水,我们跟着着急;等水通到了她们家门口,所有人都笑了……

这个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羊拉讲出了一种幸福的味道。这种幸福来自于越来越便利、越来越好的生活。也许,对于很多人来说,水从来不是件大事,但对于像羊拉一样、常年生活在海拔多米的牧民来说,这是个难题。从河边背水到门口提水,这样的变化是她从未预想到的,所以才会觉得格外幸福。这种幸福感,是羊拉基于自身的满足感与安全感而产生的一种欣喜与愉悦。

这个跨越了几十年的故事,德吉卓玛听出了一种幸福的味道。甘德县高寒缺氧、环境恶劣,水的问题困扰着牧民,同样也考验着当地政府。在这样的地方开展工作,个中艰辛自不必说,但在羊拉讲述这一系列变化时,德吉卓玛的脸上也洋溢着一种幸福。这种幸福感,来自于工作中的成就,是对自己初心的坚守,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落实。

或许德吉卓玛的表述更为具体。她说:“这几年通过实施农牧区人饮安全、水源地保护等工程,极大地改善了牧民群众的饮水条件,让群众喝上了干净的水,减少了像包虫病这种因为水不干净而引起的一些疾病。每次想到这些,我的内心就很踏实,觉得对得起自己的这份工作,对得起自己曾经在党旗下的誓言。每次访村入户,听到牧民的感谢,看到他们的笑容,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感觉工作条件再艰苦,也是值得的。”

听完羊拉的故事已是傍晚。天空是蓝色的,飘着几缕白云。羊拉站在山坡上,目送我们。走出去好远,回头一看,她还站在那里,而德吉卓玛的笑容也一直挂在脸上。

作者:咸文静孙海玲来源:青海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484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